Dr. Diane Tai
拗柴是行山最常見的傷患之一。在美國,每天有高達3萬人次拗柴。而且4成足踝關節的受傷都是運動引致的。有研究指出,1千人中就有2人曾經拗柴。假如年輕和活躍做運動的人士,1千人中就有更有高達58人曾經拗柴。由此可見拗柴相當普遍。 甚麼是拗柴? 拗柴的醫學名稱是足踝關節扭傷 (Ankle sprain) ,意思是足踝關節兩旁的韌帶和軟組織受傷。一般來說足踝向內扭傷比向外扭傷為多,可導致足踝外側韌帶拉傷,甚至撕裂。(即我們常說的「腳眼」位置受傷)
拗柴有何徵狀? 拗柴令韌帶和軟組織受傷,以致足踝腫脹、疼痛、足踝關節活動幅度減少等。嚴重的拗柴,會讓人舉步維艱。長期拗柴的人士,行路時特別是路面不平的話,會感覺足踝很容易再向內扭動。
我會容易拗柴嗎? 有研究指出,拗柴可分為內在及外在因素。內在因素包括: 足踝關節活動幅度較差、心肺功能較差、女士、曾經拗柴等。 外在因素包括: 在晚上行山、打籃球、排球、在草地踢足球、穿高跟鞋等。
拗柴後應該如何處理? 休息、冰敷、抬高和壓縮治療。 (Rest,Ice,Compression,Elevation,RICE therapy) 行山拗柴後,可用壓縮繃帶輕輕扎著足踝關節。且盡量避免再行太多,可以的話縮短行程。如果病徵輕微,回家後可用冰敷早晚每次20分鐘,並抬高患處。假如足踝關節非常腫脹和疼痛,徵狀沒有改善的話,請盡快求醫。因為拗柴亦可引致足踝關節骨折。
拗柴可以有幾嚴重? 拗柴可以按照扭傷的程度、韌帶撕裂的情況及臨床表徵分為3個等級: 第1級是輕微扭傷,韌帶有微細撕裂,足踝只有輕微腫脹。 第2級是中等扭傷,韌帶有半撕裂,足踝腫脹和疼痛。 第3級是嚴重扭傷,韌帶全撕裂,足踝非常腫脹和疼痛。 如何預防再拗柴? 有4成的人在拗柴後會再拗柴,因為韌帶受傷令足踝長期不穩定,形成慣性拗柴。經常拗柴可引致軟骨受傷,或日後足踝關節退化。拗柴後做物理治療,鍛鍊小腿肌肉和平衡感,有助減低再拗柴的機會。行山時可以用行山杖幫助平衡,及用護踭 (ankle support) 保護足踝關節。
Comments